您所在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农民日报|湖湘大地燃起法治火种——湖南省法治乡村建设观察
发布日期:2023-10-26  来源:湖南律师网  浏览次数:20

“升堂!”随着小县官手中的惊堂木拍落到桌面,一场别开生面的庭审正式开始。9月8日,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江背镇金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研学实践基地,一群身着古装的小学生正在“南阳县衙”内进行角色扮演,审理一桩民事纠纷案。


该实践基地是长沙市首个大型户外法治研学基地,这里开设有法治知识闯关、我是小法官、对簿公堂等沉浸式研学课程,采用现场感强烈的模拟庭审、案发现场等方式,让青少年更直观地认识和学习法律知识,感受法治文化的魅力,提高学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


自2020年5月《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以来,湖南各地纷纷因地制宜,探索奇招。9月初,记者跟随司法部“2023年法治乡村基层行”采访团深入长沙、浏阳、韶山、湘西等地,挖掘湖南法治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特色。从持续深化“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到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法治建设“向云端”,再到“一脚踏三省”的边界边区采用“联学联防联合联调联创联办”法等等,从乡村到社区,从少年到老人,法治小火种逐步在点燃,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在湖湘大地落地扎根。




从少年到老人——

扫盲式普法无死角 法治宣传入脑入心


“你都听说过哪些法律知识?”“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法……”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武溪镇思源实验学校,随机询问一名小学生,他们都对法律知识如数家珍。


“我们不仅利用课堂教学传播法律知识,还将法治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在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踏虎凿花、辰河高腔课程、苗族数纱等课程中融入法治教育元素。”校长杨志祥介绍,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法治教育长廊等开办法治专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法治+非遗’是一个很好的普法路径,不仅让非遗更‘活’,也让法治宣传更‘火’。”武溪镇屈望社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踏虎凿花州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铁骑告诉记者,工作室每周都会派人到思源实验学校与学生互动,在踏虎凿花的传承实践中,把创作技能教学与法治文化理念灌输相结合,学生们有不少法治作品也获了奖。


在偏远山区,少数民族群众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沟通,花垣县十八洞村的律师顾问隆海鹰经常走村入户,用苗语开展普法宣传,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他还用自身熟知的苗族习俗去化解一些具有民族特点的矛盾纠纷。在千里苗疆,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们“那勾律师”,意为“兄弟般的律师。”


“我们不仅给当地百姓普法,还把法治理念融入文创产品,给游客普法。”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党支部书记吴建龙介绍,竹山村是个纯苗族聚居村,脱贫出列后成为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游客也纷至沓来。“村民法治观念的转变,给村子带来全新的变化。”吴建龙说。


一走进浏阳市北盛镇环园村,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扑面而来。万家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宣传栏、法治文化墙……随处可见的法治文化元素,让村民们在休闲娱乐之余,在“家门口”潜移默化地吸收法律知识。“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每次都会有一个普法小贴士,比如高空抛物等,给大家以警醒。”环园村党总支书记彭建阳说。


循法而行,依法而治。如今,在湖南各地,普法学法热情不断高涨,法治乡村建设正迈向新的台阶。


从线下到线上——

不断健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让矛盾不出村


“议事会真是帮我解决了大问题!现在我家再没有毛毛虫了!”如今,曾被毛毛虫困扰很久的罗寺权逢人就说议事会好。罗寺权是湘乡市泉塘镇泉塘村三网格17组村民,隔壁邻居家种植的一棵老树生了很多指头粗的毛毛虫,直往他家里掉。他在组议事会上提出这个问题后,组议事会立即调派人员和隔壁邻居协商,砍掉老树并栽种绿植。


“把支部建在网格上,把议事堂建在组上,这是我们村的特色。泉塘村有34个组,每组都有一个议事堂,场地都是由村民无偿提供。”泉塘村党支部书记罗立军说,一“堂”议尽大小事,村民话有地方说、苦有地方诉、理有地方讲、事有人去做,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真正实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而在长沙县江背镇金洲村,“易嗲调解工作室”则在村里叫响了名堂。2020年,金洲村邀请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党员易建华回来担任调解员,成立了“易嗲调解工作室”。“村调委经常通过村级网格管理员及时收集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安排‘易嗲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金洲村党总支书记姜立新说。


让易建华记忆最深刻的调解案件,莫过于搬迁盛家老屋。盛家老屋始建于1869年,由于村级发展规划,需组织搬迁修复,然而有一户住户就是不愿意搬迁。为说服户主,易建华先后5次登门拜访盛家后人。“碰壁就再去,直到最后他们肯坐下来和我聊。”最终户主搬出老屋,也顺利申请到建新房资金。


为了让矛盾不出村,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在“一村一法律顾问”上下足了工夫。韶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毛春山告诉记者,“自2018年以来,法律顾问不仅为村里的治理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还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以及法律帮助,每月至少到现场提供不少于4小时的法律服务。”毛春山说,近年来,法律顾问还积极参与村规民约的制定,在村委会签订重大合同时给予法律审核,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有效规避法律风险。


不仅是韶山村,截至2018年10月底,湘潭市966个村(社区)分别与30家律师事务所签订法律顾问合同,330名律师均组建起法律服务微信群,实现了全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全覆盖。


走进韶山村人民调解室,韶山村法律顾问、湖南见田律师事务所律师严永正在指导村民签合同。“随着老百姓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村里的矛盾纠纷实际上越来越少。”严永告诉记者,他随时通过微信群以及电话方式解答村委、村民咨询的法律问题,给予相应的法律帮助。


线上咨询在韶山乡韶阳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微信。“我们建立了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包括法律村村通大屏和法律智能机器人‘法通小博士’,有效弥补了村里法律服务资源欠缺的短板。”韶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辜幼兰介绍,法律村村通大屏可连通中国法律服务网,村民可自助咨询法律问题,也能远程视频咨询专业律师和实现远程调解。“法通小博士”则可以帮助村民查找起诉状、合同模板等文书以及帮助计算诉讼费用、工伤赔偿等。


从简单联合向高效联动——

确保涉边界矛盾纠纷有人理 打造平安稳定边区


站在洪茶大桥上眺望,清水江从南面的贵州流来,穿过这座小山城向北流去。顺江流望去,右边是湖南省花垣县边城镇,左边是重庆市秀山县洪安镇,背后则是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


一脚踏三省,三省共一城。特殊的地域特征,加上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村规民约,化解矛盾纠纷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省边区群众交往频繁,人员流动性大,社情很复杂。很多时候单靠一个镇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处理不当甚至会激化矛盾。”边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彭涛深有体会。经过长期探索,三镇决定组建临时党支部,成立边区联席会议制度,并签订《三省市边区六联机制协作协议书》,建立健全工作协调联系机制,确保涉边界矛盾纠纷事有人理,破解干部不愿管、不想管、不敢管难题。三镇每半年召开一次碰头会,每年召开一次整体联席会议,清水江流域共享共治。更重要的是,相互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习惯,联合加强边界地区的民风建设。


“当出现涉边矛盾纠纷时,以发生地为主,相关地积极配合,共同疏导、调解,有效避免了因矛盾激化而导致的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彭涛说,近年来,三镇坚持小事村联调、大事镇联调,实现了矛盾不出边界,维护了边界社会安定,促进了边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为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边城镇码头社区创新运用“六前”工作法,即帮扶措施向前、法律顾问靠前、法治教育在前、调解工作提前、信息预警超前、舆论宣传抢前。“把矛盾纠纷控制在萌芽阶段,辖区内矛盾纠纷数量大大减少。”码头社区党支部书记贾绍军说。


与边城镇不同,花垣县石栏镇朋岩村则形成了以党员大会为基础的“小事不过夜、大事不过周”议事制度。“组织9个村组农村党员联系297户农户,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户。”朋岩村委第一书记蒋懿樟说。


“去年,农旅猪场施工造成我家农田积水,我到村部反映后,很快得到解决。”朋岩村的石大姐说。蒋懿樟告诉记者,村委得知情况后,与村民调解委员会、小组长一道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调处,最终达成和解。


湘西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州委全面依法治州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组长杨彦芳介绍,截至目前,全州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6个,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4个。2022年,全州共化解矛盾纠纷12598件,纠纷化解率100%,化解成功率98%。“法治成为推动湘西地区民族大团结、社会大稳定、经济大发展的鲜亮底色。”杨彦芳说。




湖南省律师协会版权所有,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湘ICP备15009664号